文化对于个人创造力的发展和培养的作用是通过一系列重要的过程实现的。一是接触交流。个人属于不同的文化,要使个人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精力与各种文化接触交流,包括国内、国外文化以及国内各种民族、地域的文化等。接触交流的路径可以是学校的课程教学,可以是跨地区、跨国家的访学,也可以是个人家庭组织的旅游活动。接触交流使个人的文化视野开阔、胸怀扩大,使创造力得到丰富多样的文化营养。二是理解认同。个人通过接触交流,逐渐理解其他文化,能够正确把握其价值、符号、意义等,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其的认同。从文化学角度看,认同包括承认、平等、尊重等。承认,就是同意其存在的客观性、历史性和未来性,不否定、不排斥、不对抗。平等,就是把其他文化视为与自己所属文化平等的地位,没有高低、贵贱、优劣之分,只有性质、类型、区别不同之分。尊重,就是对其他文化持有尊敬、重视的态度。尊敬使人礼待、敬畏其他文化,不去慢待、傲视其他文化,更不敢压制、残害其他文化;相反,能够支持、扶持其他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三是融合建构。在充分吸收不同文化养分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内部的文化融合,建构起自己更为先进、博深、开放的文化系统,从而使自己所属文化更加优化、富有生命力和竞争力。融合建构不是打破文化的多样性,不是把多种文化化为单一;而是在支持、扶持其他文化发展的同时,吸收其优良因素融人自身所属文化,最终使个人获得创造力的充分发展。 二、作为创造力之源的文化特征 文化是创造力之源这是一个基本的发现。但进一步的研究却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创造力之源,有的文化不仅不是创造力之源,而且还是抵制、阻碍创造力的因素。诸如独裁、专制文化,排他性文化,单一的文化,消磨个性的文化等,这些文化就是创造力的阻碍因素。此外,有关以个人主义为特征的文化和以集体主义为特征的文化比较研究发现,由于个人主义文化重视独立、自主和创造力,而集体主义文化强调适应、服从、从众,前者有利于创造力,而后者阻碍创造力。[4]作为创造力之源的文化具有哪些特征呢?阿瑞提总结归纳出九个特征:便于获得、享用;具有开放性,不封闭、不专有;注重文化的生成;无差别地让所有人自由使用文化手段;鼓励自由;进行文化的广泛的交流、刺激;具有包容性;重要人物在文化方面相互影响;? 鼓励和奖励创造。[5]由此,我们可以明确,文化作为创造力之源有其特征的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特征的文化才是创造力的发展之源。综合各种研究,我们提出,作为创造力发展之源的文化主要具有如下特征。 (一)先进性 先进的文化是创造力之源,落后、腐朽的文化是创造力之害。反映文化发展的规律、代表文化发展的方向的文化就是先进性的文化。这两个方面的规定性既是抽象的,更是具体的。反映文化的发展规律,表明文化的变革、发展是按照自身的逻辑必然发生的,而不是人为强迫的。代表文化发展的方向,这一点与反映文化的规律有内在的联系,但也有区别,这就是文化的发展既立足于现实,更面向未来,朝着必然发生的方向发展。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先进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创造力的宝贵源泉,所创造的科学技术文化的成果一度领先世界,为世界文明做出重要贡献。对此,罗伯特o坎普尔指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6]。纵观历史发展,中华文化在历史上至少有四个时期成为世界先进。一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时期,以孔子、墨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奠定了儒墨道多元并存的文化生态;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师生自由辩论、探索学问,形成了开放、包容、自由的文化风气,为人的创造力发展、培育和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二是宋朝文教大发展时期,宋初的几位帝王都重视文化教育建设,支持儒释道并存发展,鼓励质疑解惑,形成了开放、多样的文化格局,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使中华文明达到又一高峰。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变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西学东渐,新教育发展,中西文化大交流、大碰撞,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得到发展普及,人的创造力得到支持、滋养和激发,形成中华近代文化教育启蒙浪潮。四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在这一正在进行中的时期,开放引人了西方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思想和现代化教育,形成了中西文化的新的更广更深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繁荣,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教育的新高峰,人的创造力将会得到极大的焕发、激励、发展和发挥,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将不断涌现。以著名的诺贝尔奖来说,中国在文学奖已实现零的突破,科学技术奖日益有望。 (二)多样性 多样性就是多种文化并存,包括中外跨国文化并存,也包括国内各种文化的并存。例如各民族文化的多种并存,不同地域文化的并存,各种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借鉴、融合。多样性反映了文化的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为人的创造力发展和培育提供了充裕优越的条件。这一点可以从犹太人的文化生态和创造力成果得到典型说明。 犹太民族是一个世界公认的创造力丰富的高水平的民族。全世界约1500万犹太人,却取得了惊人的创造成就。[7]另一项科学史的研究得出:在14世纪之前,世界上17.6%的顶尖科学家是犹太人。但犹太人的总数只占世界人口的1知。当今,55%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是犹太人,51%的普利策文学奖得主是犹太人。[8]诺贝尔奖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奖项,自该奖设立以来,犹太人在全世界的获奖者当中大约占20%,比犹太人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高出百倍。[9]在其他著名奖项中,犹太人也是遥遥领先。在数学菲尔茨奖(FieldsMedal)中,超出1/4的得主是犹太人。在其他二项数学奖博谢奖(BocherMemorialPrize)、斯梯尔奖(LeroyP.StealePrize)、柯尔奖(FrankNelsonColePrize)中,总共50%以上的获奖者为犹太人。[10]旨在奖励在哲学、艺术、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日本京都奖中,1/4的获奖者为犹太人。11]在经济领域的克拉克奖(JohnBatesClarkMedal)中,65%的得主是犹太人。[12]这些是总体性统计。而犹太人在各领域中的天才级大师更是令人惊奇。[13] |